根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学位〔2020〕25号)《关于开展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20〕26号)和《关于做好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有关工作的通知》(湘学位办〔2021〕1号)精神,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通过了《202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现予以公开。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学位授权点代码及名称: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位授权点级别:博士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定位与目标: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以航空航天装备材料与器件为对象,以“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为目标,以“材料”和“力学”交叉、“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为特色,开展材料设计、制备与服役行为的应用基础研究,建设高水平学科平台与学术队伍。
优势与特色:建设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国家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为学术带头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顶尖创新团队为主体的学术队伍;构筑了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国防特色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形成了“脉冲星导航硅漂移探测器的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抗辐射铁电材料及存储器的多尺度研究及技术实现、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破坏理论与评价技术和航空用高温合金的设计理论及组织性能优化”等五个特色方向;承担了国家基金委、军委科技委、装发部、科技部等重大项目,近五年经费达到1.2亿元;获得了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4项。
师资队伍:学院目前形成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为学术带头人,以“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3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6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及提名奖(2人)为中坚力量的科研教学团队。2020年,孙立忠入选湖南省芙蓉学者,吴堂清入选湖南省芙蓉学者(青年学者),杨丽团队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马增胜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朱旺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王鑫铭获湘潭大学教学名师称号。引进优秀博士7名,新增实验员1人、辅导员1人,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9人,专任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人才培养:
(一)本科生培养
专业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2个专业入选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获教育部受理,即将接受认证专家现场考查。
教研教改:获全国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1项、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1个。开展院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湘潭大学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
学科竞赛:举办湘潭大学第六届金相技能大赛、第四届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届热处理知识与技能大赛。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三等奖2项,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材料综合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二)研究生培养
招收硕士研究生194人(学术型103,专硕91),招收博士研究生21人(硕博连读15,申请审核4,统考2)。115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学硕72、专硕43),11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含1名外国留学生),1人完成博士毕业答辩。2020年毕业硕博士研究生127人,已就业122人,就业率为96.1%,硕士升博率达18%。
组织完成2020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研究生创新项目、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精品课程等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等工作。获批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2个,立项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获2020年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科学科研:
平台建设:202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ESI排名稳居前5‰。组织申请材料与化工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通过湖南省推荐。组织撰写第五轮学科评估评估材料,收集整理支撑材料。
项目申报:2020年,我院共立项和获批项目共52项,总经费2608万。纵向课题34项,共1122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重大仪器1项、重点1项、面上4项(包含参与1项)、青年3项),经费共652万;中国工程院项目2项,其中新冠肺炎战略专项1项,共90万;省科技厅项目共11项(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各1人,省创新群体1项、杰青1项、优青1项,省自科青年8项),经费共205万;湖南省博新计划项目3项;外单位重点实验室基金2项。军工等横向课题18项,经费共1486万。
成果奖励:发表论文118篇,其中SCI(E)90篇、Ei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出版《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专辑2期。组织申报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3项,获批2020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
学术交流:2020年,举办3场国内学术会议(2020年能源与矿业领域颠覆性技术战略研究研讨会、湖南省腐蚀与防护学会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腐蚀与防护新技术研讨会、重离子物理与先进核能技术研讨会);邀请了20余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指导工作、讲学。
二、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
(1) 探索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教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协同创新机制。学科坚持以学术培养为导向,秉承“寓教于研”的培养原则,鼓励优秀的大学三年级以上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综合性训练,完成毕业论文;研究生培养以本-硕-博、硕-博长周期模式为主体,鼓励研究生自主提出科研设想并开展科学实验。
(2) 完善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并在国拨经费的基础上为研究生提供生活补贴,提高研究生待遇;实行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制度,为学术能力强,科研成绩优秀的研究生提供助理研究员岗位,并配套岗位津贴。设立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吸引国内外名校优秀学生来中心深造,逐步提高中心留学生的比例;设立研究生专项奖励基金,对做出重大科研贡献和拥有突出科研成果的研究生给予特别奖励,激发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研究工作的热情。
(3) 实行国际通行的科研管理体制,由项目组负责人全权负责。负责人以“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为原则,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目标,以学科的发展规划和研究重点为方向,带领科研团队开展具有原创性和突出影响的研究工作。允许“大平台”与“小团队”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在创建大平台的同时应注重对于小型团队以及个体的学术自由的尊重,防止一味追求规模和一致性而影响其发展空间和整体的创新活力。在大平台内部,应在目标与价值体系的指导下给予小团队及个人充分的活动空间;对于大平台之外的团队和个体应给予其选择是否进入的权利。此外,对于大平台外的小团队和个体,应充分发挥其在前瞻性研究创意方面的专业性和灵活性。
(4) 打破学科与单位界限,签订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对研究生推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支持研究生参与承担科研项目。每位研究生必须加入项目组并分配科研任务,每位专业学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各一名。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为优秀博士后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费。
(5)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和短期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等,选派优秀博士生参加国内外联合培养,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出国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或短期交流。
(6) 鼓励具有国际视野、活跃在科技研究前沿的科学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编写出版体现学科前沿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三、针对留存问题整改情况和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不足之处:湘潭大学是非省会城市的非名牌大学,经费投入、师资生源与学科平台不足;缺乏重大原创和具有引领作用的成果;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储备还不足。
建设目标:(1)在五个研究方向上,攻克大面积硅探测器的工艺技术实现生产应用;实现铁电存储器的国产化,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健全热障涂层的分析理论、方法与标准,提升服役寿命至国际现有水平。(2)力争获得1-2项国家级的科技奖励。(3)力争培养国家杰青、长江等学科带头人1-2人;(4)力争将湘潭大学材料学科建设成为国家一流学科。
发展思路与保障举措:继续立足于五个特色研究方向,围绕建设目标持续深入的开展核心科学问题研究,实现原创新成果的突破;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领域行业部门、企业的合作,促进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与此同时,从自主培养和引进两个方面加强实验室研究团队的建设。通过科学研究、原创性成果、经济贡献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科的建设发展。学科将充分争取教育部、省、校与企业的经费、行业与政策资源,利用双一流建设、学校新材料大楼、国家对科研制度改革创新的机会,为实验室研究条件、人才培养与管理政策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0年12月15日